一款名為脆冬棗的零食成了良品鋪子今冬的熱賣,單品銷售額逾3000萬元。
脆冬棗的火爆躥紅,有的意料之外,卻又在預期之中。
意料之外,是新客戶流露出來的疑惑。
這款冬棗,其貌不揚,又非進口,如何就能賣到供不應求呢? 但這所有,盡在良品鋪子董事長楊紅春的預期之中。
在市場里摸爬滾打近10年,楊紅春相信,買家選擇購買哪種產品,沒無緣無故的愛。
楊紅春對脆冬棗的信心,來自于公司對該棗進行了持續三年的研發。
這款棗產自河北滄州,含糖量高,口味甜脆。
但有一個致命弱點,鮮棗成熟期只有一個月,即使是冷藏,保質期也只有兩周,過時即腐爛。
這種棗,大家喜歡吃,但企業不敢拿貨。
有沒方法能延長棗的保質期又不破壞其口味?從2008年開始,楊紅春帶領研發團隊經三年攻關,終于研制出低溫脫水工序:先真空低溫過油,讓棗脫水的同時營養盡可能不流失,以維持甜度。
再離心脫油,減少棗中含油量,以維持脆度。
經此工序,棗的保質期得到了很大延長,同時糖分維持在60%以上,幾乎接近鮮棗的口味,一問市即獲好評。
脆冬棗只不過良品鋪子創業8年來的一個縮影。
自2006年在武漢開第一家店開始,8年來進步到1400家店,2014年銷售額達25億元。
有人說,良品鋪子的極速擴張是踩對了點,但楊紅春則覺得是商業持續革新的結果。
與很多企業家不一樣的是,楊紅春的名片上寫著兩個職務:一個是公司董事長,另一個是公司商學院院長。
站對了臺風口 關于創業,雷軍有句名言,成功靠勤奮是遠遠不夠的,需要找到能叫你飛起來的臺風口。
所謂臺風口,就是要跟上年代的趨勢,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情。
假如說網絡手機是雷軍創業成功的臺風口,那樣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則是讓楊紅春飛起來的臺風口。
來自國家統計局的報告稱,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經濟維持年平均9.8%的增長速度,到2006年時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到中等收入國家行列。
人均收入的增長,勢必隨著著大家對消費升級的渴望。
就在這一年,從一家上市公司辭職的楊紅春在武漢開了第一家門店,專賣休閑食品。
門店能進步起來,就是抓住了買家需要升級的機會。
楊紅春注意到,生活好起來后,大家對吃的需要也在提高,講究是吃好而不是吃飽,對食品的品質尤為重視,就算是吃零食,也要吃得更有營養、更健康。
因此,楊紅春給我們的食品店取名字良品鋪子。
賣休閑食品,并非楊紅春的首創,當時一些商場和超市也在賣。
一個新生的零食小店,該怎么樣去跟包含家樂福、沃爾瑪在內的大小商超搶買賣? 楊紅春調查后發現,消費升級后,大家購買零食主要來自四個方面的需要, 一是來自于感性,忽然就是想吃點什么; 二是來自于理性,覺得吃哪類食品會補充營養; 三是旅游需要,在旅游途中,大家一般都愛吃點什么; 四是社交需要,拿上一袋美味的零食看望朋友是個很好的選擇。
不論是哪種需要,大家都期望企業能提供多、快、好、省、美的服務,于是一種以小包裝、甄選裝、個性裝為特點的零食在良品鋪子亮相后,因挑選更便捷、食用更便捷備受市場喜愛。
大家做的不是交易 把握了年代機會的良品鋪子,進步迅猛,8年來由剛開始的60多個品種進步到目前近1000個品種,由剛開始的1家店進步到目前1400家,由剛開始僅限于武漢區進步到目前覆蓋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成都、鄭州等多個區域。
在不少人看來,良品鋪子買賣越做越大。
但楊紅春卻說,他們做的不是交易,而是在研究人的需要。
人的需要,大體分為五類,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樂。
良品鋪子所做的,是食里面的一個細分范圍零食。
細分范圍的市場比較窄,大家只有把工作做得更深入才大概獲得買家認同。
把工作做深的第一步,就是研究大家對零食到底有什么樣的需要。
為此,良品鋪子組建了約100人的研發團隊,專門研究哪種零食最受買家喜歡。
譬如辣椒作為一種調味品,在不一樣的省市所需調配的辣味是不同的。
湖北人喜歡醬辣,湖南人喜歡鮮辣,江西人喜歡酸辣,成都人偏好麻辣,安徽人則好咸辣。
再如,同樣的花生,湖北喜歡蒜香型、五香型口味,而在湖南則是原味花生賣得最好。
即使是同一座城市,在不同區域所需的口味也有差別。
以武漢為例,光谷和江漢路商圈,以青年居多,他們的口味偏重,辣味、甜味要重一些,而老小區的居民則更喜歡清淡的食品。
大家總在想,為何買家必須要選擇你?楊紅春喜歡用類似的反問,逼著自己不停地考慮客戶到底要想什么。
參與食品生產每一環節 客戶想要的食品,非常重要的有兩點:一是安全,二是口味好。
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,楊紅春決定從食品的源頭著手。
在傳統的零售模式中,一般是由每個食品廠商直接提供商品,然后在各商超等終端銷售,生產與銷售是兩個不相干的環節。
良品鋪子決定顛覆這種模式,將終端賣場深入到生產一線,與廠商一同生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