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失敗的歷程讓一些創業人士變得小心怯懦,另一些卻仍然野心勃勃,隨時籌備重新出發 創業投資項目被一家大型旅游在線服務商回收之后,一哈旅游合作伙伴陳昊在這家公司短暫工作了1個月。
辦公地址是東四環一處產業園,他的工位三面圍著高大的木板,墻上貼著不可以大聲說話的標語,一次不帶工牌罰款100元。
入職當天,管理員還發給他一個落滿灰塵的國產電腦。
我說我不領,我用我們的就好了。
他說不可以不領。
我說把這個給其他人。
他說不可以,需要給你。
陳昊回憶。
他后來領了這臺電腦,鎖進了柜子里。
對上不對下,整體都是那樣。
陳昊評價這家公司。
陳昊的創業投資項目,做的是國外的中文用車服務。
開創者是他在前東家的領導。
2015年底,他們在資本寒冬中拿到了300萬天使輪籌資,開始創業。
當時想的非常了解,無非就是1年。
(失敗了)就是損失了1年的薪水而已。
陳昊說。
他們后來堅持了11個月。
去年底,項目賣給這家OTA,估值不高,但也賺回了不止1年的薪水。
他們為了挽留創始團隊,還給了他期權。
但這并沒能令陳昊對這家企業的印象稍微好一點。
入職1個月,他就辭職去了另一家公司,辭職證明開了3個月。
始于2015年的資本寒冬,凍去世了創業大潮中的大多數項目。
在資金鏈斷裂、團隊解散,項目賣掉或關停后,創業人士都到哪里了? 有一大多數人回到了大公司,重新成為了打工者。
創業是職場加分項。
在企業HR眼中,創業人士有獨立考慮的能力,敢于打破常規,可以承受高壓,并且大多數都是工作狂在他們覺得有價值、有興趣的事情上。
回到大企業的創業人士,重新調整好了打工的心態,歷程團隊間的磨合。
非常重要的,他們需要同意并適應職場的規則。
創業失敗的歷程,讓一些創業人士變得小心,安于大企業的穩定。
另一些卻仍然野心勃勃,隨時籌備重新出發,去達成自我價值、財富夢,或是即使只不過為了創業的自由和刺激感。
1 岳建雄:從你好我很大家好,到變狠 創業投資項目:移動醫療項目e陪診 目前任職:鳳凰網副總裁、鳳凰新聞推廣客戶端總經理 岳建雄起初并沒計劃創業,更沒計劃做移動醫療。
他那個時候還是搜狐新聞推廣客戶端總經理,今日頭條邀請他出任副總,條件是高薪加股權,當時這家公司估值5億USD。
岳建雄原本計劃的是一次跳槽,但張朝陽極力反對,扛出了競業協議。
這時,來自傳統醫療行業的一些機會找到岳建雄,期望在孵化移動醫療的創業投資項目。
跳槽這才衍變成創業。
岳建雄的項目從陪診的角度切入,整理護士、患者、醫院三方的資源這原本是個講得通的故事,直到創業半年后,岳建雄發現,這個市場根本就切不下去,由于醫療對于資源的依靠太重了。
聽說e陪診熬不下去了,鳳凰網CEO劉爽向岳建雄拋出了橄欖枝,邀請他出任副總裁及新聞推廣客戶端總經理。
他來的正準時。
岳建雄的創業進入瓶頸期,正計劃回歸自己善于的資訊范圍。
2016年中,門戶網站遭到今日頭條的沖擊,鳳凰網的數據持續下沉。
岳建雄加入后,帶領新聞推廣客戶端開始業務轉型。
改革的一個方向是由內容驅動轉向技術驅動,向今日頭條靠攏。
原本鳳凰新聞推廣客戶端有100多個編輯,40多個技術員。
岳建雄重新調整了職員配比,編輯裁剪到20多個,負責原創內容。
技術團隊擴充到100多人。
60%的職員主動辭職了,包含直接向他匯報的7、8個總監,整個部門發生劇烈的人事震動。
但某種程度上,這也正是岳建雄期望看到的,他要改革,就得很多啟用新人,重塑這家企業的基因。
創業歸來,岳建雄感覺我們的心變狠了,也愈加無所畏懼。
處于職場食物鏈的頂端,他不必像職場新人那樣,把過多精力集中在人際關系。
恰恰相反,創業反而讓他更重視結果。
入職鳳凰網快1年了,岳建雄幾乎沒和任何一位高管單獨吃過飯。
他評價自己以前工作的心態是你好我很大家好,而在創業之后,我沒什么顧忌。
我來就是想做成事,無需搞關系。
岳建雄還從創業公司帶過來幾個人到鳳凰網。
他們帶頭像創業人士一樣地工作。
岳建雄剛來鳳凰網的時候,職員天天6點鐘按時下班。
目前,不少人晚上9點還在加班。
途徑部門的一名職員,負責晚間應用商店的搜索推廣,有一次為了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推薦位,凌晨2點還守在電腦旁。
第二天還向同事炫耀,我昨天3塊錢就拿到用戶了。
頭條(的人)2點鐘沒抗住,睡倒了,我沒睡倒。
岳建雄感恩如此的職員,并決心為他們爭取足夠的勉勵。
幾天前,他為了給本部門職員爭取期權,和管理層大吵一架。
現在帶領鳳凰網新聞推廣客戶端就像是他的第二次創業,辛苦培養起來的干將,他要把他們都留住。
但岳建雄基本不會考慮,再像2、3年前一樣盲目地開始從0創業了。
70后的他沒年輕創業人士那樣多試錯的機會,他還有家庭要養,不能不為自己留退路。
岳建雄將全民創業的大潮形容為創業人士的一次上山下鄉。
回顧往昔,你不裹挾在里面非常難。
不創業都讓人瞧不起。
岳建雄說。
他覺得自主創業的動機,就是資本驅動下的一次虛榮心作怪。
虧欠了投資人和職員,是岳建雄創業以來最大的心病。
他靠著圈子里的名望挖人,最后卻辜負了他們的信賴。
每當身邊有熟識的創業人士融到資,他就不自覺地在心里想,這類兄弟跟我沒拿到錢,跟他拿到了。
這種精神負擔讓岳建雄騎虎難下。
一方面,伴隨業務陷入僵局,你內心里非常可能(對項目)已經判死刑了。
其次,他又不能不咬牙堅持,假如做沒意義的事情,耗費那樣多投資人的錢,耗費跟你混的人的青春,感覺非常對不住。
岳建雄說。
創業是為了把事情做成,有回報。
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。
事情做不成,你創業做什么,為了當個CEO?目前,岳建雄說。
2 羅詩雨:能屈能伸 創業投資項目:音樂K12教育項目為藝 曾任職:樂視市場部 作為合作伙伴加入創業投資項目為藝前,羅詩雨在公關公司工作過3年。
那個時候,她站在商業鏈條的末端,沒辦法理解市場活動背后的商業本質。
創業為羅詩雨解答了這個問題。
他們的項目瞄準音樂教育市場,試圖整理音樂院校的教師資源,向K12學生提供講課服務。
這個項目,后來在資本寒冬中由于投資方跳票、籌資耗盡死去了。
開創者還在堅持轉型,羅詩雨卻選擇回到了大公司。
她原本就沒指望看著公司上市。
我可能現實一點,走一步看一步,假如公司可以被回收,或是融到哪一輪算哪一輪,我想要的就達到了。
羅詩雨去了樂視視頻上班。
2016年初的樂視還一片風平浪靜。
沒資金鏈危機,市場成本也還充足,隔不久就有一場發布會。
羅詩雨覺得,相比于BAT,樂視更像是一家市場推廣驅動的公司。
她和同事一塊搞晚會,請明星,談合作方,做跨界推廣。
重新回到大公司,羅詩雨覺得這是對她個人能力弱點的再補充。
創業是一個持續輸出的過程,她畢竟還年輕,欠缺管理經驗,大項目上的操盤經驗也不足。
而這類素質,只有在大公司能得到訓練。
但重新成為一名大企業的普通白領,她又感到一種落差感。
創業的時候,她天天見的都是開創者、合作伙伴,談幾千萬的籌資,那個階段,你感覺世界上什么東西都是大概的,大家所有些努力都是能得到結果。
到了大公司,她手里負責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細小而具體的。
羅詩雨還覺得,創業的歷程,讓她在職業選擇的時候面臨一種尷尬:以她的資歷,面試經理有的浪費。
面試總監,年齡和管理經驗又不足以服眾。
她后來加入樂視,去了低一級的職位,拿著高中一年級級的薪水。
人際關系是另一種重壓。
這源自她過往與多家大公司接觸的經驗一方面,帶我的人在某些經驗上或許還沒有我多,他說的大概是錯的。
羅詩雨說。
其次,她一直相信,大企業的存活法則,70%在謀人,30%在做事。
或許你把事情做對了,反而你就錯了。
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。
羅詩雨說。
她覺得相比于創業公司,大企業的職場規則愈加復雜。
但同時她也認可理解、應付這種復雜性是一種要緊的能力。
掌握了游戲規則,才能更好地管理人。
你要能屈能伸,用一個平時心看待不同人。
羅詩雨說。
3 陳昊:把自己當成企業的主人成為一種慣性 創業投資項目:國外用車服務一哈旅游 現在任職:ofo運營總監 把項目賣給OTA之后,陳昊得到幾十萬現金,還有50萬股股票。
根據當時的估值,這類股票價值500萬。
就個人而言,陳昊創業得到的回報其實不差。
陳昊不太看好這家OTA的將來,因此并不籌備在這里長期待下去,等待500萬的價值兌現。
真的裝在兜里的才叫錢。
在那家OTA象征性地工作了一個月,陳昊托華平的投資人介紹,認識了ofo開創者戴威。
那個時候,共享單車的戰火已經燃起,摩拜和ofo相繼拿下B輪籌資,處于很多招兵買馬的階段。
陳昊認可出行的大方向,也得到了戴威的認同。
不久之后,他成為ofo的運營總監,是這家企業的前150名職員,有期權。
可能是由于ofo也正處于成長期,陳昊發現,自己來到這家公司上班,還維持著創業人士的工作步伐。
他天天早上6點外出,晚上7、8點下班,1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在出差。
陳昊適應這種工作狀況,這是創業對他的改變,無論你是創業還是上班,你都用創業那10個月的狀況來做。
人活著就是創業,我感覺天天都在創業。
有一次,陳昊在公司走廊里遇見一個訪客,沒佩帶職員工牌,像逛街一樣,沒什么目的性地在走廊里游蕩。
陳昊路過剛好看到這一幕警惕了起來,他把這個陌生人攔下來,詢問她的身份,并一路護送到前臺,交給保安做訪客登記。
其實這跟我沒關系。
陳昊對36氪說。
他負責單車的城市運營,與公司安保部門相隔十萬八千里。
但共享單車大戰正酣,兩家都在防備角逐對手搞小動作,提升戒備總不會錯。
這是一種只有創過業的人才能理解的職業自覺:他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當成企業的主人,為本職工作范疇以外的大小諸事操心。
這是一個連貫的。
你不可以說,原來創業是我一個人的事,這是ofo的事。
就是一個慣性,融入到你的血液里面去了。
陳昊說。
但創業期間時常發作的焦慮感,在他回到公司上班之后,的確是和體重一同降低了。
平時的重壓雖然還是存在,但回到家就好了。
陳昊覺得,自己還是或許會再一次創業。
積累了一次失敗的經驗,他也掌握了怎么樣把一個項目從頭做起來,相信再度出發,必然會有更好的結果。
第三創業的內心驅動力,40%源自達成財富夢,60%是期望真的做成一件有價值的事。
創業仿佛會上癮,它是一種荷爾蒙。
陳昊說。
上一次創業失敗的歷程,讓陳昊匯總了一條寶貴教訓:在能拿到錢的時候,必須要多拿一些錢。
創業之初,在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北京菜館,他和前東家的老板一塊吃過一次飯。
那個時候,這位老領導有意投資他們700萬,但需要占股70%。
陳昊和開創者都不認可。
感覺70%是大股東,大家持一點小股份在打工。
陳昊說。
后來籌資困難的時候,他總禁不住會想,假如當初拿了這700萬,可能公司就會成長到50人,用補貼把數據跑過1000單,支撐到A輪籌資,就更有機會成功。
對于創業人士而言,大股東的話語權并沒那樣要緊,由于只有成功,股份才有機會兌現。
不要想著必須要成。
你先run起來,經驗是你一個人的。
20多歲不要想太遠,目前你感覺合算就干。
陳昊說。
你不要指望一個事能成,他只不過你的一個生活歷程而已。
先跑起來,跑到哪都可以。